祭海,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渔家文化,表达衣食于海洋的人民对大海的感恩与崇敬。这是一场只属于大海的盛宴。

祭海民俗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和民俗活动。每年祭海节过后,渔民再进行修船、添置渔具等准备工作,接着就开始蓄帆向海,准备打鱼了。

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如今的祭海仪式虽然仍是海边渔家最重要的节日,但祭海活动却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成为人们崇敬海洋、欢兆丰收、祈福平安的群众性民俗活动。

在沿海渔民的眼中,祭海比春节还重要。因为祭海仪式的存在,渔家流淌着的图腾崇拜,不再是抽象难解的,而是鲜活、可爱的。渔民对于给予自己衣食富庶的大自然所表露出的敬畏,让人惊叹,人类对于同大海和谐相生所流露出的神往和追求,让人感动。

《宋史·礼志》记载:“立春日祭东海于莱州,立夏日祭南海于广州,立秋日西海就河中府河渎庙望祭,立冬日北海就孟州济渎庙望祭”。官祭之风日渐传入地方,随后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祭。

烟台地区祭海习俗历史悠久。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三或十四(因渔村而异),所有的渔民都是集体出门,大伙儿高举鞭炮,边走边放,渔民们抬着猪头、大鲅鱼、饽饽等供品,打着彩旗,敲着锣鼓,一路欢歌登上自家的渔船祭祀海神,祈求新的一年鱼虾满仓。到了晚上,渔民们还会把用萝卜和面做的渔灯放入大海。

芝罘岛东口祭海

自烟台芝罘岛建村以来,这里的村民每年正月十三就自发地组织祭海神活动,距今已经有多年历史。对渔民来说,每年的祭海活动就像过春节一样重要。在这天,全村老少爷们走出家门祭奠海神娘娘,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开发区渔灯节

渔灯节是烟台开发区沿海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山后初旺、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据山后初旺村的老渔民讲,渔灯节的“灯”有三层意思,一是取鱼虾丰登之意;二是有照亮引路,佑护人船平安归来之意;三是有使神灵认人识船,保佑渔民平安之意。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在庙前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等亦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蓬莱渔灯节

烟台蓬莱一带的渔村,每年正月十三、十四,渔民有到蓬莱阁龙王宫送灯、进献贡品的习俗,以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后改为以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等为主要内容的仪式,同时还要到海边举行大规模欢庆活动,这成为了蓬莱每年都要举行的盛大的节日“渔灯节”。

莱州东海神庙祭海

东海神庙建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海的重要场所。莱州祭海与泰山祭山、曲阜祭孔并列为天下三大盛典,有文字记载的帝王祭海共有八十一次。东海神庙自北宋重修以来,在民间每年阴历正月十八日、四月初三日、六月十三日、十月初三日为祭海神之日。旧时渔民十分崇拜海龙王,把它当做海神。无论贫富,家家户户均供奉海神。正月十八到东海神庙祭海祈福已成为沿海渔民的一种习俗。

海阳祭海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是胶东沿海地区民俗中海龙王的生日。为纪念这个日子,海阳市沿海渔民都会利用“海阳大秧歌舞”来进行“祭海”活动,期盼风调雨顺,祈求丰收、平安,幸福吉祥。海阳祭海活动距今有多年的历史,祭海习俗由来已久,这一天,对于打渔为家的村民来说,比过年还要重要。”年山东海阳“祭海”民俗被列入第二批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年海阳大秧歌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







































专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研究所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iyangshizx.com/hyly/76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