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国际大米价格开始出现上涨的趋势,到今年时,已经涨至历史高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球大米价格指数环比上涨了2.8%,达到.7点,为近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同时亚洲作为大米的主产地区,米价更是一涨再涨,已飙升至近15年以来的新高。 导致全球米价飙升的原因诸多,既有天气原因,也有地缘政治引发的连锁反应,再加上7月底时,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印度宣布了一条大米禁令,彻底将米价推上了高峰。 一直以来,印度大米价格都低于其他主要出口国,而随着印度大米出口禁令的宣布,亚洲和非洲等一些大米进口国不得不将进口目标转向泰国和越南,从而带动了泰国和越南大米价格同步上涨。 就这样,全球大米供应变得紧张起来。 这时候,全球市场的目光开始转移到了另一个大米生产大国——中国的身上。 多年来,中国十分重视粮食安全,尤其是口粮安全,因为稻谷和小麦的产量一直保持在高位。稻谷年产量在2亿吨以上,妥妥地全球第一。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再加上大米又是重要的口粮,消费量也比较庞大,所以出口量一直不大。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际大米一直价格低廉,国内大米相对缺乏竞争力。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在至年,我国大米的出口数量呈下降有趋势,直到年才开始提升。 到年时,我国大米出口量达到了万吨,同比增长了74%;年时达到了万吨,同比增长了32%。 随后的几年中一直保持上下小幅波动的态势。 而从今年的出口数据来看,今年1至7月份,我国共出口大米73万吨,其中朝鲜是最大的买家,约购买了12万吨。 这也是基于去年底时,朝鲜和几家中国贸易公司签订了采购协议,准备增加对中国大米的进口,这在当时还引发了市场不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