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阳 一级照明设计师 年阿拉丁神灯奖提名委员 阿拉丁新媒体特约撰稿人 首先说 照明设计是干什么的? 那就不能离开“照明”是什么,这个基本出发点了。顾名思义,照明可以理解为人工条件下的照亮人们所处的空间。观察空间,不能缺乏光的存在,用光来照亮现实存在,这是基本照明;而如何更好的,更有价值的,更被人的生理和心理接受的照明组织方法,这就是照明设计。可见,照明是基于自然而然所发生的事件过程,而照明设计就是一种有逻辑、有原则、有计划的事件结果。 我们能不能定义照明设计为:首先研究光在空间的传播,进而有组织有目的有理想地实现对光传播的控制、调度和理念提升,实现光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创造空间视觉美,以达成社会协调进步。这就是照明设计。 我们能不能定义城市照明设计为:城市中各种光现象的有序组合,以反映城市空间的功能和需求,带来空间文化和情感的交流,促进区域活力,彰显城市个性,体现社会进步,这就是城市照明设计。 上面讲的“照明设计”的定义,可谓自小至大,从纯粹的光学技术到设计手法最后直到完成人与光,光与主题,主题与社会,社会与人之间的交互影响。 照明真的有这样的作用和魅力吗? 有! 不仅有这些基础的作用还有更高尚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从事的照明设计。 接下来 我们谈谈如何做好照明设计 先谈一个例子。 前一段时间我刚从安徽照明学会举办的合肥中级照明设计师培训班上回来,此行获益良多。因为在我给同学们讲述“景观照明设计”理论的同时,我也过了一把实地实践的瘾。 一直以来我就有一个梦想,做一件每个照明设计师都会热爱、向往的事情——找一堆灯,有不同的功率,配光,色温,显色性;有大小不等的投光灯,线型灯,投影灯;有各种的安装方式,悬挂,垂吊,直射,侧洗,透射;玩出各种效果,实虚,明暗,意境,联想,情感......,这一切条件都能满足后的让我随心所欲地来玩。 是的,玩光,大可不用很严肃的看待光。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光是自由的,只是人设定了规矩让它变得有条理,有规范,有方向,有明暗。做为物理的光哪有这么多讲究!当明白“光”在你的手里成为可塑型,可运动,可调配的空间唯一时候,其实我们也触摸到了照明设计的本质。 因为设计本身就是关乎天性和人性之间的桥梁。 最好的照明设计就是用光赋予了一个区域的活力,让它活泼泼生动起来,让人们爱上这里,喜欢在这里聚会,聊天,生活。 这让我想起周炼老师做的台南风神庙照明设计,一个本来光环境很杂乱的传统文化庙宇,经过照明设计的改造,让这个空间焕发新时期的灵性,改变了传统光影的认识习惯,显得很有意境情调,环境优雅高尚,魅力十足,成为当地人夜间探访的好去处,寺庙的作用也更加彰显出来了。 好的照明现象,是经过设计师的精心策划,敏锐地发现光在空间中传播的亮度梯度,明白什么是重要,什么是次要,什么是无意义,什么是吸引人,当把秩序理顺,照明设计也就完成了。 新旧现场对比 照明,改变习惯 照明设计就是这样神奇,它用光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作为以及欣赏角度。前几天我去福州鼓山的涌泉寺参访,进了山门,看到迎面的弥勒菩萨在龛橱里笑容可掬,全身沐浴在一片暖洋洋的光照里。两侧的四大天王塑形精彩,神情饱满,稳坐在砖砌的半围合内,金黄的光也圈在其中,就用了几盏钠灯,将室内的视觉焦点一下凝聚起来。整个室内半晦半明,天光从门窗透进来,冷暖色调很舒服。 明暗对比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宗教的信仰力一下子就感染了每一个人。这是明与暗,冷与暖对比形成的视觉感受。 福州涌泉寺 接着往前走到大殿,我发现中间的三世佛用钠灯照明,天花上悬吊的是节能灯,冷色。再看两侧龛橱里的罗汉像,T8灯管,顶光,冷色温,后背光幕眩光,光环境一点都没有感召性。 这两处空间都没人特意设计,前者是偶然为之,“光”形成了聚焦作用;后者是随意为之,“光”形成了涣散效应。中国传统殿堂照明基于建筑的特征只能是门窗侧光照明,进入者背光,佛像受光,一明一暗确定了空间中光的主次地位。夜晚以香烛(K)来照明,殿堂内暗部和亮部区域形成强烈反差,烘托了宗教的神秘主义氛围。当然了我们不能要求今天还保持古时的照明条件,那样的照明已经不适合今人的生活习惯。但今天的照明应该保有传统光环境的文化心理语境,这应该没错,因为宗教给人的信仰力是恒久不变的。 照明的信仰力 这就是光在空间中的作用。 光是什么?光与我们有什么作用? 光是空间的主体。 所谓空间,其实就是我们人眼目视的范围,空间是相对的,因为建筑,地面,远山,白云遮挡了我们的视线,形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人不会固定在一个封闭空间,一定是通过运动完成不同生活状态的变化。走路,驱车,航运,我们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而动态的照明设计就是在完成彼此空间的衔接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用光来设计过渡空间。这句话比较难理解,因为光不仅填充空间并且衔接空间。 运动,让空间连续起来 照明过渡空间 填充空间就是成为空间的主题,衔接空间就是勾起空间的记忆。 光是空间的核心元素,一个照明设计师认识到光可以影响人,改变人和感染人,那就是认识到了“光”的主体作用。人对于外界80%的感知来自于视觉,视觉让我们学会了辨别,取舍和判断。 光是人感知世界的重要工具。 你有多爱光?光就有多少属于你 所以认识光,建立起来对于光的热爱和感动是学习“照明设计”的第一步。正因为“设计”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主观认识,设计的目的是影响、改变他人和世界,所以一个照明设计师修炼主观涵养就变得很重要。 设计师的主观涵养。 照明设计用设计思考、手法和主题意义对客观世界予以定性定位,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也就是项目空间的光照面貌,是设计师定义了空间,给本来没有属性和价值倾向的项目空间赋予了意义和内涵。 那么设计师如何获得这样的主观涵养? 从乌尔姆以后世界上的设计体系就分为以艺术和理工两个不同方向的转变。理工类的设计以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为主;艺术类的设计以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插图设计为主。那么当代中国照明设计又是什么呢? 无疑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照明设计是两者的融合。中国特色的照明设计强调空间感(城市的和谐)和装饰感(城市的审美)相统一。我们发现我们所从事的照明设计是在一个装饰照明市场需求大于功能照明市场需求的环境中生存,也许这只是一个当前阶段,以后会改观,但我们不能跳出时代来评价这个时代。 如何解决好今天的照明设计问题,更是每一个做照明的设计师都要考虑的。正是因为今天照明设计行业的种种乱象,所以才需要我们深入地学习,反思这个行业的出路在哪里。 这些需要一名照明设计师具备大设计观和大社会观。 大设计观与大社会观 今天我们从事的照明设计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结合了中国社会的当代化经济政治需求,照明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城市宣泄情绪、展现活力的事情。如果仅仅拿着西方对于技术美学的态度来做中国的照明设计,就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 在中国做照明设计还需要有项目的高度概括、高度提炼能力。要结合项目的属性、场所精神和地域特征去做设计的定位,这需要一个设计师扎实的、广博的学识和修养才能面对如此高难度的设计事情。 我们要对身边的城市和乡土做相关了解,认识到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未来。城市的本质是更好的组织人民的生活,城市的目的是彰显自身的特征文化,对外界释放影响,城市的审美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变化提升,于是城市照明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但是符合基础视觉美学的照明现象很少变。为什么它们不变?因为所有本质的美都带有共性。 比如我们很多人都会回忆起少年时家门口那盏路灯下的光辉,橙色,照度并不高,暗处很黑,显色性更是很低。但我们为什么会回忆这样的场景以为它很美好?因为它朴实,它带有生活的烙印,它实实在在陪伴我们走过岁月。如果真要你回到那个时代再去看你认为美好的光环境,你会接受不了,垃圾,破烂,肮脏,污水,拥挤。 现在给你一个街区来做照明设计,我们该怎么动手?有美国学者分析街道的LED路灯替换高压钠灯的不利,从蓝光对于人眼抑制褪黑素入手,分析高色温带来的弊端。也许有一天LED做到低色温还能高光效是不是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人的生理情感问题,我们都不适应拿高色温类比温暖感觉的家。这就是照明设计师的文化情感心理,也是大社会观的起源。 照明设计对于社会的影响力。 照明设计对于社会的影响是通过“文化”这一软性实力实现的。我们在大空间观中已经将城市按照脉络和区域划分为: 1,标志物;2,街道;3,节点;4,边界;5,景廊 在大社会观里对于城市的这些划分需要对应它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特征意义,比如标志物之所以成为城市的重要“脸面”和识别,是因为它具备普遍的社会感召力、归属感和象征作用。北京的重大标志物就是天安门区域,在这个区域里的核心标识就是天安门城楼,它具备政治色彩和心理稳定。 那么今天做为国家政治核心标识的北京天安门该有什么样的照明面貌,毫无疑问,这里的照明设计强调的是庄重性和权威意识。经过多轮天安门照明改造以后,我们看到天安门城楼的照明图像依然延续过去的印象,只是在灯具的出光上更优质。 适度地利用重点照明投射象征物,多种投光组合的大面积泛光照射,高亮度,高显色性,在屋脊上用白色点光源做了点状勾勒,适度增加了些微变化。这就是社会属性决定了照明所要达到的目的,体现做为核心标识区域的政治文化。 城市的标志物因着城市的主题概念不同而出现形象不同。广州的标志物应该是“小蛮腰”了,这个由荷兰IBA事务所设计的超高钢结构体屹立在珠江新中轴线上,起到了烘托引导的关系。夜晚的小蛮腰仿佛是夜空的调色棒,将周围的城市夜空调染成七彩的瞬变。 当时的照明设计者也许初衷在于如何通过这种绚丽多彩的光色变化释放出代表城市活力的暗喻。但是今天看来这种暗喻在经历一定时间以后就成了审美疲劳,成了庸俗和呆板的象征。小蛮腰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一定会走出时代的困境,按照我的预计,也许五年或者十年,一定会进行小蛮腰照明的改造,因为它不符合新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情感需求。 所以照明是随着时代以及文化审美来做调整的,尤其在标识物的景观打造上,不能一劳永逸。 我一直在思考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为什么热衷于营造街区的照明效果?因为这种照明多数体现在装饰作用上,而在功能性上几乎没有进步,更没有在光与人的亲和感、温馨感、互动性上多做设计。我们漫步走在欧洲城市,无论是新区还是老城,对于光环境的节制和内敛都让人感受到自然质朴之风。 我们以罗马街头为例:罗马老城建筑层数普遍不高,以五六层高度为主,城市天际线比较整齐。罗马的建筑多数营建时间较早,楼体与楼体密集形成街道立面,在适度位置设置广场,地面以小块青石铺砌,具有很好的反光效果。 节点是城市中的交通要冲,也有一些节点是城市中的广场。广场可以比喻为城市的肺,城市的压抑气息在这里得到缓解。广场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表现,在这里可以集会,群体活动,大型表演,游赏休闲。 广场的景观是城市设计的重要部分,广场的视觉强调空间序列,近尺度,中尺度和远尺度在不同视线移动中的参照变化。不同功能的广场需要有相对应的功能照明和情感照明,比如车站广场以功能性为主;中心广场以大型市民集散活动照明为主;休闲街广场以趣味性照明位置;街头广场在注意夜晚照明的安全性同时尽量能形成近人的照明尺度,让人与环境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城市的快速路以及环路构成了城市边界,边界区域还有城市周围的自然山体,城市水系,工业区,休闲农田等,构成了城市的模糊地带。在道路照明的光色上今天流行快速路冷色温,这和LED路灯的大力推广有很大关系,我们在这里讲社会性照明,不是去做照明道路指标分析以及路灯光效结合利用,那么就要想一想什么样的光色最适合城市快速路照明? 景廊是这些年城市为了突出城市肌体中优美的部分而进行的城市设计,一般围绕着城市水系,沿线建筑,历史街区来开展。景廊兼具自然风貌和人文气质,可以说是城市的脸面和招牌,所以也是城市大力开发的重点。 当然了城市中还有许多的单体建筑和特色景观,诸如教堂、寺庙、体育馆、学校、政府、体育场、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住宅,办公楼,桥梁,众多的单体构成了街区和空间的形态,也是城市底蕴的体现,也是社会文化的凝聚。 针对不同的建筑风貌如何来精准设计,这牵扯到具体的设计实施手段。本文不在此赘述。我们谈的是一个宏观的社会性设计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名设计师用宏观的视野和立体的认知去做对空间项目。这里的对是什么意思?那就是项目设计在落地后是符合城市照明美学,社会进步意识以及人文关怀情结,这三点是一名照明设计师应该努力去作为的。 这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做城市照明设计?城市用各种光现象的有序组合,来反映城市空间的功能和需求,带来空间文化和情感的交流,促进区域活力,彰显城市个性,这是城市照明设计。 江海阳 原创投稿专栏 江海阳:我的设计方案里从不讲“以人为本” 江海阳:一场照明设计的修炼(上) 江海阳:一场照明设计的修炼(下) 一张张手绘方案的背后,是多少设计师的无奈?! 来源 阿拉丁照明网作者 江海阳 本文所用图片除部分来自网络,其余均为作者自摄。 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费学习干货点击下方文字直接获取 最新阿拉丁微课实录最新阿拉丁微谈实录添加A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了解啥是阿拉丁微课? 上海白癜风医院郑州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iyangshizx.com/hylt/11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