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山东新闻联播》报道了我校脱贫攻坚新答卷!脱贫攻坚是一场综合大考,滨州医学院充分利用专业和人才优势,提交了自己的答卷:积极探索“高校+政府+创业团队”扶残模式,助力残障群体脱贫;扶持公益项目团队,使更多人受益;主动加强校地间的互动合作,扶持孵化师生创业团队。全新的模式使得创业学子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让更多残疾人享受到专业的康复服务,摆脱疾病的困扰。 滨州医学院作为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一头连着“教育强国”,一头连着“健康中国”,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发挥自身智力、人才优势和大学直属附院的资源优势,积极寻找贯彻落实中央新时代战略部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牢牢抓住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等战略重点,在山东蓝黄区域(胶东半岛地区和鲁北黄河三角洲地区)两翼推进,以“第一书记乡村帮扶提升工程”“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工程”“困难群众健康行动提升工程”“党支部助力基层攻坚提升工程”等四轮驱动,长效施策,精准帮扶,探索形成了靶向发力、广泛覆盖、长效管用的医学精准扶贫、助力社会发展的“滨医样本”。 01 担当“民生大管家”,打造乡村扶贫“新三版” 基本情况 自年以来,滨州医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第一书记”工作相关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发挥自身智力、人才优势和大学直属附院的资源优势,先后派出四轮6批次17人承担“第一书记”帮扶工作,进驻山东滨州市近20个贫困村,校地合力探索惠民实招,找准乡村发展症结,以理想信念的提振带动干事创业的热情,精心打造乡村扶贫“新三版”,全面推进“第一书记乡村帮扶提升工程”。 实施进展与成效特点 精准定位,打造乡村党建“创新版”。主要思路是: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总体要求,创新实施“双下沉”管理机制。校党委下沉主抓“第一书记”工作,建立党委书记亲自抓,党委副书记靠上抓,组织部长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和周协调、月中调度、月末汇报的联系机制;“第一书记”下沉帮扶村党组织,着力培养一支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学校党委书记每年带领班子成员到村开展调研3-4次,校党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第一书记工作;“第一书记”创新设置“政治生日”“流动课堂”“校地党支部结对”等党建活动形式,把党的组织生活开到了党史馆里、企业生产线上和先进村现场调研上;开展党建标准化建设,制定并印发《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滨州市沾化区省派第一书记帮扶村管理制度汇编》等一揽子规范性制度文件。 精准布局,打造产业振兴“长效版”。主要思路是:服务民生,紧抓基础项目,实现产业起步的“条件突破”;因地制宜,紧抓适配项目,实现产业振兴的“支撑突破”;发挥优势,紧抓特色项目,实现产业发展的“升级突破”。年以来,做足“水文章”,老旧自来水设备及管网全部升级换代,各村重新铺设自来水管线,安装智能水表和“社区直饮水站”;筑就“平坦路”,先后投入资金余万元,修建、硬化、拓宽路面;兴办“文化院”,开展村庄墙体文化和乡村文化大院建设,组织乡村趣味运动会、篮球下乡、广场舞学习等活动;推介“致富果”,销售冬枣1万余斤、石磨面粉14万斤,销售总额近80万元。目前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均已超过省定脱贫标准。堤圈村获评“山东省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精准发力,打造医疗扶贫“特色版”。主要思路是:医院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医教优势为依托,强化优势、用好优势、放大优势,全面整合资源,精准提升服务地方和乡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一年多来,邀请60多名医疗专家开展大型义诊4次,累计诊疗群众多人,发放价值3万多元的药品和耗材;滨州医学院5个党支部先后和黄升镇帮包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健康教育、义诊、捐款等活动;学校6个乡村振兴服务团、共52名师生赴帮包村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