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 http://m.39.net/disease/a_9393599.html

以山为界,这一现象在胶东地区的行政区划中并不鲜见。比如,昆嵛山过去是牟平县和文登县的界山,山以东属文登,山以西属牟平;又如,艾山是栖霞县和蓬莱县的界山,山以南属栖霞,山以北属蓬莱。这篇故事的主角,也同样是一座界山,位于海阳与牟平之间。略有不同的是,这座山并非是一分为二。按照民间的说法,这座山大概有四分之三属海阳,剩下四分之一属牟平。如此有趣的地理人文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

描述原因之前,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座山的情况。这座山位于海阳市郭城镇与牟平区观水镇之间,而这两个乡镇都分别是各自县市区中典型的山区镇,境内丘陵起伏,原本来说,山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但这座山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座孤零零的山峰,矗立在外夹河的岸边,方圆数里之后都是河谷平地,并无其他山脊与其相连。

这座山下圆上尖,从远处看,形状挺像胶东农村的大饽饽,因此在老辈的时候,附近不少人称呼它为“饽饽山”。到了后来,或许是因为饽饽这个名字太口语化,人们逐渐将它书面名称定为“坡坡山”,这个名字虽然不如前者形象,但也能说得过去,因为环绕山顶周围都是形状规整的山坡,而没有突兀的山崖。参考几何图案的话,这座山跟圆锥体有点相似。

那么,这座山到底如何成为界山的呢?这段历史,还要向上追溯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清代之前,海阳和观水镇埠西头一带,都属于登州府莱阳县管辖,当时自然没有界山的概念。而到了雍正年间,海阳从莱阳分出,为了规划好新设的海阳县,朝廷做出“换地”的决定,宁海州(牟平)将南部沿海的乳山乡(乳山口海湾附近)与莱阳县的青山乡(埠西头、崖子一带)进行交换。这个时候,位于青山乡西侧的坡坡山,就处在了宁海州和海阳县的中间地带。

众所周知,古代因为科技条件有限,地方划界并不精确,这个坡坡山的具体归属一开始并没有定下。后来,才逐渐采用了“地随人归”的原则,进行了划分。

所谓“地随人归”,就是坡坡山上的地归哪个村的人,这座山就归那个人籍贯地的县。然而,也正是因为坡坡山上的地归属好几个村的人,才造成了后面那种有趣的分界现象。

关于山地归属的由来,当地民间流传着不少版本的故事。下面是笔者在坡坡山西侧的葛家村(属海阳市),听村里八十多岁的葛老爷子所讲,据葛老爷子说,他此前到郁都村(葛家村东面的邻村,属牟平)赶集时,曾跟该村老人聊过这座山的归属,对方的说法跟他类似。因此,葛老爷子的说法应该较为可信。

按照老爷子的讲述,这座山复杂的归属,与山顶的一座庙有关。据他介绍,这座山虽然不高,但山顶也曾有座庙。在老辈,每年恰逢农历的特定日子,山下还要赶庙会,为附近村庄一大盛事,葛老爷子小时候就曾见过。可惜后来庙已不存。

葛老爷子说,当初这座庙是周围几个村庄合力而建,庙建好之后,山就相当于成为庙产。而在庙破败之后,庙产也按照原来的出资模式重新分了回去,有份者为葛家、山前、山后(以上属海阳)和留疃(属牟平,不知是东留疃还是西留疃)等几个村庄。其中,留疃村距离坡坡山较远,但仍有份;而郁都村就在山的东侧,却没有分到。

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的比例未必精确,但总体来说,坡坡山属海阳的部分较多,而属牟平的部分较少。

除了历史有趣之外,这座山的风光也不错,尤其是秋高气爽时,站在山顶俯瞰外夹河上游,堪称胜景。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iyangshizx.com/hyxx/146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