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灯官是我们村流传上百年的民俗活动,据说是清代一位李姓进士从江西带过来的。每年正月十五,从下午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悬挂花灯,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报灯队伍。”提起村里人一年中最期待的欢乐盛典,海阳市行村镇庶村非遗传承人李超宙自豪极了,“从队伍起步开始,报灯队伍走到哪里,烟花爆竹就点到哪里,队伍后还紧跟着秧歌队,这样的阵仗,使得我们村的元宵节比春节还要热闹。”

《跑灯官》摄影:王仁山

在海阳,几乎人人都知晓,作为重大节庆和盛典活动中的“常客”,“跑灯官”已经成为海阳乃至烟台文化的金字招牌。排练秧歌、扎花灯、剪纸……正月十五就在眼前,庶村的老百姓为即将上演的“跑灯官”正忙得不亦乐乎。

彩灯制作是“跑灯官”的重要环节,每年正月初三送年之后,村里的人便开始忙活着准备扎彩灯。彩灯的制作颇为讲究,要先用各种刀具将木料或竹料制成宽度与长度适宜的粗料,艺人工匠们再将备好的粗料进行锯、刨、钻等工艺加工成彩灯的零部件,再用铜丝或铁丝以及铆钉等将其连接,做出彩灯的骨架。最后,根据灯架的尺寸,将精心剪裁的彩绸缝制于灯架表面,再根据彩灯要表达的主题剪制剪纸作品,将剪纸作品贴于彩灯合适的位置,一盏彩灯便制作完成。

剪纸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对应的十二生肖的动物,例如龙年挂龙灯、虎年挂虎灯; 也有表现民间故事和传说的,例如《西厢记》、《八仙过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还有表达百姓美好心愿的,例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帆风顺”等各种内容。工匠艺人们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融入彩灯的扎制过程之中,同时也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跑灯官》摄影:王仁山

到正月十五上午,村里的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着挂彩灯。正月十五晚上,各家各户门前的彩灯开始点亮,跑灯官和秧歌队的演员们开始扮妆。“跑灯官”主要人物有知县、知县夫人、地方官和众衙役等。所用道具主要是马匹。知县大人和知县夫人扮演者各骑一匹。跑灯官队伍由地方官带领众衙役紧随其后,知县大人与夫人各骑着一匹马走在最后。

当队伍来到挂彩灯的门前时,知县大人高喊:“传地方(官)。”众衙役随声应付:“噢,噢,噢。”地方官应声:“到。”知县问:“这是盏什么灯?”,地方官便根据彩灯的造型及民间寓意,手持喇叭唱出一段吉祥的唱词,例如:“这盏灯真是强,年年有余(鱼灯)最吉祥,风调雨顺收成高,生意兴隆达三江。”这时知县大人喊到“这真是一盏好灯!”每到一家的灯前都在重复着这一过程,所变化的是“地方官”的报灯内容,有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家庭幸福,事业有成,还有祝子女学业有成的等等。

《跑灯官》摄影:王仁山

从19岁的年轻小伙子到现在的不惑之年,李超宙用自己的成长见证并传承着“跑灯官”这一属于海阳、属于庶村的文化符号。自幼爱好戏曲的李超宙,16岁开始参加村里的业余戏剧班,在戏班里,他听到不少师傅讲述了早年村里“跑灯官”的热闹情景,当时,距离村里“跑灯官”停播已经有二十多年,那时候,李超宙就立志要恢复“跑灯官”的辉煌。

李超宙自年开始组织恢复传统习俗“跑灯官”,并担任“地方官”角色,李超宙一直是庶村“跑灯官”的组织者,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现在村里人生活好了,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比较高,跑灯官可以说是我们村的文化活动亮点,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可以将村民聚集在一起,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李超宙表示,作为最年轻的传承人之一,他会把这种独特的传统民俗继续发扬下去。

《跑灯官》摄影:王仁山

“跑灯官”是基层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海阳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凝重的历史文化、浓厚的乡土风情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在“跑灯官”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历史文化的精华,也传承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她所赞美的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各种美德早已深入人心并广为传颂。

YMG记者 钟嘉琳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感恩回馈
哪家白癜风能治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iyangshizx.com/hyzx/104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