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街道迟家村广场,经常会有村民聚集这里观看京剧演出,由海阳市京剧团创编排演的《兰梅记》、《秦香莲》、《父寿镜》等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让围观群众直呼过瘾。海阳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晶涛介绍:“送戏下乡活动我们已经连续开展了多年,已成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据了解,今年,海阳市共深入多个村庄完成了多场京剧演出,让群众近距离感受了精彩国粹的魅力。 送戏下乡,只是海阳市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一年来,大街小巷的健身舞队翩翩起舞,各镇各村的文明书屋人头攒动,红色文化景区点又添新内涵……海阳文化符号如滨海金沙般散落,让全域范围的群众生活都发出闪闪光亮。 主题活动掀起文明热浪 尽管时值隆冬,夜晚寒气袭人,但走进海阳经济开发区中村村,扑面而来的却是滚滚的文化热浪:村西头的文化广场上,40多名妇女随着音乐在做健身操,太极拳、太极剑、大秧歌等多种健身娱乐活动热闹非凡,歌声笑声掌声不断……村党支部书记鲁吉龙介绍说:“村里现在有京剧组、健身操组、秧歌组等多个文化活动组织,这些组织都坚持长年活动,参与群众有多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群众的参与,也形成了文明的村风民俗。 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今年年初,全市就举办了由27支秧歌队参加的“海盛杯海阳大秧歌贺年会”,这是连续举办贺年会以来参加队伍最多、参与人数最多、观众最多的一次活动。随后,海阳市先后举办了全市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全市少儿舞蹈大赛、春花舞蹈专场晚会等;成功举办了“践行群众路线书画作品展”、“迎国庆,惠民生”书画精品展,作品展得到了全市各单位、专业书法家和美术家以及书画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余幅参展作品充分展示了全市各层面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对伟大祖国热爱的情怀以及海阳市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推动海阳市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繁荣发展海阳市文化艺术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狠抓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的完善和提高。今年,海阳市免费为18个镇区街道的30个农家书屋发放各类图书共计3万册、图书专柜60个、乐器15套,总价值达35万元。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特别是通过文化馆、京剧团文化资源整合后,年轻演员不断成长起来,精彩的演出,得到了戏迷、观众的一致认可,演职员一丝不苟,认真扎实的戏风也得到了农村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到目前为止,今年的演出已达到场。同时,新编排的剧目《兰梅记》已经走上舞台,新创作的京剧小戏曲《回家》、《安全带圆舞曲》正在角逐山东省舞台剧本奖;开展了图书资料赶大集活动,发放科技资料22种0余份、科技图书余册;启动了文化馆学习教室,开设了摄影、声乐、钢琴等培训活动,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体系创新“上门”送文化 每到夜幕降临,西哲阳小区的广场上,多了很多“外来”的舞“把式”,领着小区居民学习新的舞步。一位身段姣好的女青年,正数着节拍指点着20多对交谊舞练习者走基本步。“老跳健身舞没大有意思,现在有了专门的老师来教我们,一些舞蹈基础不错的居民都改学高雅的交谊舞了。”刚刚学了两天华尔兹的刘大姐乐呵呵地说。 这些专门的老师,是指海阳市今年重点培养的文化志愿者。据介绍,专门组建文化志愿者源于市文广新局在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时的发现--不少群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广场舞等文化活动,希望能丰富文化活动形式,期待有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文化技能培训。 基于此,文化部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文化志愿者,并在今年10月份正式成立起市文化志愿者队伍,接着成功举办了第一场公益演出活动。“这些志愿者的加入,对深入推广群众文化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群众参与专业文化活动有了更高的积极性。春节前后,我们还将组织第二次公益演出,同时吸纳受益群众参与。”李晶涛接着说:“明年,我们计划把文艺志愿者队伍增加到人以上,并通过每年两次的专业培训,提高志愿者业务水平,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全市群众文化工作繁荣发展,同时缓解各社区、文化大院辅导员短缺的现状。” 另外,文化部门积极指导文化站、艺术类协会开展文化活动50余场次,加强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组织了文化站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等。组织了全市文艺骨干广场舞培训,共培训文艺骨干多人,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夯实了基层文化基础,繁荣了农村文化生活,同时也充实了农村文化辅导队伍。 据了解,该市文化馆专门开设了声乐、舞蹈、器乐、广场舞、合唱、摄影等艺术门类,所有群众都可以在文化馆得到免费的艺术培训。此外,他们还注重发挥各艺术类协会的优势,充分发掘和支持民间特色文化形式和优秀乡土艺人,建设农村文化活动组织和文化活动阵地。目前,全市农村已建起一批基层业余演出团体、农村文化中心和图书室,并建立了京剧爱好者协会等多个民间文化组织。 文化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让群众从台下走到台上,由观众变成演员,实现了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形成了“身边人演、身边人看、身边人喜欢”的喜人局面。冬季的午后、傍晚,城区文化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农村文化大院以及乡村小剧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表演,成了一道道最靓的风景线。 三大支撑“隆起”红色板块 海阳作为闻名全国的抗战时期胶东军区诞生地、地雷战的故乡,红色资源特色鲜明、震撼人心。在推进红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海阳市以打造胶东红色文化重要板块为己任,坚持在保护传承上下功夫,高标准保护开发红色文化遗产,主打“特色牌”,着力构筑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大秧歌》电视剧、地雷战遗址三大“支撑点”,红色文化建设亮点纷呈、竞相发展。 打造全省独具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年7月1日,八路军胶东军区在海阳县朱吴村成立,后迁至郭城镇战场泊村,旧址至今保存完好。海阳市积极发掘、保护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红色文化资源,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了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并对胶东军区机关旧址进行恢复性建设。10月24日,以“军爱民”精神为主题的纪念馆对外开放,分设“传奇许世友”、“军民血肉情”、“胶东子弟兵”三大板块,征集照片近张、实物史料余件,成为全省独具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 拍摄“一剧”,充分展示波澜壮阔的胶东革命历史。海阳大秧歌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独特的艺术观赏性。抗战时期,海阳人民自发组织秧歌队到部队慰问演出,融洽了军民关系,鼓舞着军民士气,大秧歌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7月12日,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完美建信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完美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东晟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投资打造的反映胶东抗战史的红色传奇大戏--《大秧歌》开机拍摄。该剧由知名编导郭靖宇出任剧本统筹、总导演,曾数次获得“金鹰奖”、“飞天奖”的钱晓鸿担任总制片人,成功发行《闯关东》、《打狗棍》等影视剧的马千策担纲发行人,力邀杨志刚、杨紫、王奎荣等国内知名演员出演,拍摄时长约75集,总投资达到1.4亿元,预计明年在中央台、省级卫视播出,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总投资2.7亿元的山东影视中心海阳拍摄基地,年4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已完工,生动再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胶东渔村的自然风貌,为《大秧歌》电视剧提供了一个风光优美的外景地。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唯一独具渔村民俗风情和红色文化印记,集影视拍摄、演艺培训、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影视拍摄和教育基地。 开发“一遗址”,建设国内重点红色遗址旅游区和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年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雷战遗址--赵疃村,现仍存有第一颗地雷爆炸、松山信号瞭望哨、盆子山、崂齿顶民兵指挥所等重要遗址。海阳市秉承文物遗迹保护与红色旅游开发相结合,高标准专业性启动遗址开发建设。目前,投资1.2亿元的地雷战遗址开发项目已开工建设,除了建设纪念馆之外,景区还规划设计了“抗日战争特等爆炸模范村”石碑和和平广场,并将对村内主街进行复旧改造,设计建设关帝庙、戏台、石匠铺等,展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乡土风貌,所有工程将于明年9月份完工,建成后将成为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美食休闲等为一体的胶东红色文化旅游基地。 海阳印象—海阳城市形象官方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研究所白癜风治好需要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