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印象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持续放缓、下行压力加大的紧迫形势,海阳市紧抓“一带一路”、“中国制造”、“互联网+”行动、山东半岛自贸区申报、中韩自贸协定签署等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重大战略举措新机遇,选标定位、勇攀高峰、加快发展,实现了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上半年,该市实现生产总值.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实际使用外资万美元。 适应新常态 推动新发展新兴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近日,在中核建烟台核设备制造公司的钢结构车间里,生产设备已陆续到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调试,即将正式投产。随着这个车间的投用,一个集核设备制造、研发、检测和国家级焊培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核设备制造中心将全面完成。 中核建烟台核电等新兴产业项目的快速推进,是海阳市今年以来积极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展现新作为的闪亮一点。 临港核电产业作为海阳市最倚重的新兴产业,承载着全市工业经济腾飞的希望。今年以来,该市集中引进了中核建烟台核设备制造、中电投核岛研发检修基地、中电国际运营服务中心、龙源电力海上风电、中铁建北方蓝色海洋科研生产基地、中船重工等一批“央字号”核电临港项目,涵盖了核电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安装、专业定制、后期运营服务全链条。目前,这些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中核控制、核电压力容器等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即将率先实现核电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核电临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旅游度假产业支撑日益稳固。上半年,该市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攀岩世界杯、第六届国际沙滩体育艺术节、中国旅游产业电子商务发展论坛、第一届海阳国际编织文化节暨沙滩嘉年华等一系列高层次文体会展活动,有望年内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度假产业的高端路线已经铺就。碧桂园·十里金滩、海德公园等文化旅游项目不仅在规划设计、投资规模、建设速度等方面令人翘首,还以丰富的项目内涵,日益彰显出浓厚的文化特色。碧桂园项目以特色园林景观、金色沙滩、人性化配套、高端文化活动等为“卖点”,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房客、看客,还聚集了省内外大批婚纱拍客,现在平均每天有对以上的新人在这里山盟海誓、铭记浪漫,已成为令人向往的恋人圣地。海德公园项目走体育产业大众化之路,规划建设了标准足球场、篮球馆、网球场等体育设施,以此带动整个项目的良性运转。 今年,海阳市又有两条事关长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铁路线即将实施:一条是青岛至海阳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目前线路走向已确定,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另一条是海阳经莱潍城铁并入全国城铁网的青海城际铁路,项目已经省发改委同意,正在进行线位勘探。两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将为海阳市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突出主题特色 加快产业培植集群效应催生红色文化游“快三步” “把电影搬到生活里。”这是海阳市地雷战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仁峰对景区的介绍。 还未踏入景区,仿真的超大地雷格外抢眼,赫然矗立在青黑色的炮楼旁。走过肃穆的炮塔入口,沿路的小石房涂刷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年代感十足的标语,穿过展览馆的时光隧道就可以回到年的烽火硝烟中,逼真的蜡像、自动声光感应让人身临其境。“我们把景区选在了上世纪60年代《地雷战》的拍摄地,也就确定了景区主题是对电影的浓缩,让人们在观赏、娱乐的同时,了解地雷战历史。”宋仁峰说。 这段日子,宋仁峰可是忙得不可开交,客源市场的火爆让他有些喜出望外:“到8月底,游客人数达到了5.4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暑假期间,为了满足游客需求,多人参与的实景演出《地雷战》又增加了场次。” 海阳是地雷战的故乡,除地雷战景区外,该市还围绕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了多个项目,包括地雷战纪念馆、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和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峻青文学艺术馆以及正在建设的赵疃村地雷战遗址。“红色文化建设没有主题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就没有生命力。”海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程存东认为,要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项目建设必须主题突出,而“特色”是避免同质化的关键。 从项目规划到建设拓展,每个项目都各显特色,以不同的方式重现历史记忆。 地雷战纪念馆、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和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以及峻青文学艺术馆,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展出形成集红色文化、传统精神与时代风尚于一体的教育基地;赵疃村地雷战遗址是地雷战的原发地,建成后将成为集红色文化教育、乡村生态游、农家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地雷战景区除了有观赏性景点外,更加注重游客的互动参与,实景演出、场景再现、山地拓展等充分体现了景区的休闲娱乐功能。 来自淄博的李晨光在地雷战景区的实景演出中过了一把“戏瘾”,穿上民兵服装,和敌人斗智斗勇。参观完景区,李晨光一家三口又来到地雷战遗址赵疃村,亲眼目睹了第一颗地雷爆炸、松山信号瞭望哨、盆子山、崂齿顶民兵指挥所等重要遗址,晚上便住在村民家中,享受起农家乐的田园生活。 和李晨光一样,到海阳感受“红色旅游套餐”服务的游客络绎不绝,红色文化游悄然走热。 实现红色文化的内涵发掘与产业培植并举,一直以来都是海阳市探索的重点。“我们将红色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整合红色游、乡村游、民俗游、休闲度假游等资源,形成了优势叠加的集群效应。”程存东介绍。“去年以来,我们创编了现代京剧《地雷战》、《秧歌魂》,拍摄了《地雷战》、《大秧歌》两部红色主题电视剧,以艺术再现形式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拓展了红色文化游的产业链条和项目内涵。” 今年,海阳市的红色文化游在盘活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了解,1-8月份,海阳接待游客多万人次,同比增长3.5%,实现红色旅游收入4亿多元,同比增长11.6%,红色旅游收入占到全市旅游总收入的8.4%。 整治生态环境 发力生态农业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按下“快进键” 红花绿树掩映农家小院,整洁的街道畅通无阻,开阔的文化广场传来阵阵笑声……来到海阳旅游度假区庙头村,应接不暇地是一幅幅优美的生态画卷。今年,该村投资万元,进行了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大变样。 综合环境由乱到治,由差到美,短期实现巨变的村庄在海阳市比比皆是。由此,喜讯也不期而至。在前期开展的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满意度调查中,海阳市在全省名列第三、烟台市第一,并在烟台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暨乡村文明行动现场督查中位列小组第一,转变速度令人惊叹。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海阳市生态美市战略的实施和生态工程的持续给力。今年以来,该市以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为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聚力打造具有胶东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文明乡村。在此基础上,创新模式,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版”,以此辐射和带动周边村庄加快建设步伐,实现了村村有动作、整体大变样的建设格局。 在工作推进中,农村“脏、乱、差”问题普遍突出,环境卫生底子薄弱是个绕不开的难题。对此,该市全员发动,采取“市级领导分片督导、相关部门专项督导、包镇街区部门分镇街区督导”与“随机抽查、明查暗访、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推进村、路、山、水、林、田综合整治,使农村积存多年的“三大堆”得到彻底清理,累计清除垃圾量近4万吨。 积存的垃圾清理后,如何保持持久清新成为亟待攻克的又一难题。办法总比困难多。该市从深化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体系入手,在已建7座镇级垃圾中转站的基础上,又投资万元再建6座镇级垃圾中转站,达到了“一镇一站”配备标准,实现了全市城乡环卫垃圾一体化处理全覆盖。同时,新建3处污水处理厂,提高了城乡生活垃圾、污水综合处理能力。 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的成功尝试,拔掉了农村“脏、乱、差”的根儿,为农村铺就了清新亮丽的底色。以此为契机,该市又筛选了部分村庄,汇聚整合各方力量、资源,进行重点打造,涌现出了以庄上、潮外、中房、埠南、林山、岚店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典型。今年以来,该市投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资金达余万元,完成绿化造林2.3万亩,连村路绿化提升条,新硬化乡村路56公里,全面实施了农村社区星级达标提升工程。针对贫困村的现状,该市通过安排部门包帮、发动企业共建,加快贫困村建设步伐,助力贫困村完成美丽蜕变。 不仅要村庄环境美,还要农民钱袋子鼓起来。该市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扶持茶产业发展,以村庄整治成果推进乡村旅游,鼓励农村发展农家乐,力争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形成各展特色、别具一格的村庄发展格局。 近日,海阳茶可谓双喜临门:一是在今年4月全国第一届亚太茗茶评比大赛和8月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先后斩获6项大奖,品牌知名度再次攀升;二是山东省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果菜茶产业项目顺利落户,将新建70亩无性系茶叶良种示范园,改造亩低效茶叶示范园,海阳茶已被纳入全省茶产业发展的大盘子。目前,该市茶园面积达2万余亩,年产成品茶余吨,年产值近2亿元,从业人员1万多人。茶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门路,也有效实现了农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赢。 来源:烟台日报 第一家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医院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iyangshizx.com/hyzx/77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