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探照灯 今日热点(点击查看) 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揭晓 《尘埃落定》获“茅奖”20年:坚持文学中某种不变的力量 ...... 先后十多次在淮河中下游、江南地区进行田野考察,广泛研读史料、历史文献,并进行深挖、比较、分析、思考,学者潘大明数年行走、写作的结晶,是近期推出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湮没的帝都——淮河访古行纪》。 明洪武二年(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诏以家乡临濠为中都,由李善长主持营建工作,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罪犯等近百万人。到洪武八年四月,突然以“劳费”为由罢建。但经过六年的营建,此时一座宏伟豪华的都城已经屹立在凤阳大地之上。 据史料记载,明中都占地面积为50多平方公里,建设按照《考工记》设计,有内、中、外三道城,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布局特点,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全城,是中国古代最豪华富丽的都城建筑之一,在都城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中都遗址 明中都鼓楼 历六百年余载,明中都城目前仅剩皇城午门、西华门台基及米长的城墙,但观其旧址和遗物,仍十分壮观。 潘大明的考察行走便是以淮河边的这座巍峨之城为支点,以淮河为框架,讲述从淮夷文化开始,一直到明末清初的区域历史文化变迁。他的足迹行迹遍及南京、淮安、盱眙、凤阳、定远、蒙城、来安、明光、蚌埠、滁州、苏州、常州、松江、嘉兴、诸暨、青田等市县,以行走纪事的方法,散文化的笔调,耙梳了大明帝国兴衰的多重原因。同时对淮河中下游的人文风貌、乡土风情、美食等作了生动描述。《湮没的帝国》串联起淮河文化、江南文化的源起、发展,以及两者所形成的不同特质。通过朱元璋在淮河边营建的明中都城的兴废,探讨了明朝初期淮河流域文化的衰败原因及其对江南经济文化的辐射影响。 “作者通过明中都城的兴废,对朱元璋执政的理念、行政的举措,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作了探讨研判,不乏真知灼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副主席贾树枚评说。出版人、同济大学教授王国伟认为,此书以正史研究与实地考察为主,辅以民间传说故事,再结合作者自身感受和体验连接起古代与当代,既是传统文化的有效发掘和弘扬,也是文化自信的一个直接印证。 《湮没的帝都:淮河访古行纪》 作者:潘大明 中西书局 年10月 潘大明/文 元顺帝至元二年()初秋的一个傍晚,日落的余晖洒在湖面上,一片血色。岸边站立着一老一少凝望着湖水,老者头戴箬笠,银白的须眉随风飘动,一派仙风道骨的模样,箬笠下一双浑黄的眼中噙满泪水。他手牵一男孩,长相奇特,天庭丰盈、翘眉细眼、颌颏突出,在常人眼中奇丑无比。老者凭借多年替人看相算命的经验,似乎猜透男孩的命运,仰天自语:“奇人奇相。历练后必成大器。陈涉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尓持大志,必成大业。天助也。” 男孩懵懂:“何为大业?” 老者俯身言低语:“驱逐胡虏,成就霸业。” 男孩一脸茫然,望着老者。老者仰天大笑,笑得酣畅淋漓,声浪在湖面上久未散却。 王蒙(元末明初)《辋川图卷》(局部)弗利尔美术馆藏 老者陈姓,佚其名,姑称陈公。他年轻时曾是南宋士兵,跟随张世杰的军队一路保驾尚在髫龄的少帝赵昺逃至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亲历了南宋亡国前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海战,战事激烈,凄风苦雨,人喊马嘶,宋军惨败。 祥兴二年()二月六日,海上既风且雨,迷雾重重,咫尺不能相辨。张世杰派出小船靠近赵昺所乘的连锁大船,想接赵昺到他的战船上,伺机突围。而陆秀夫担心小船不可靠,不肯带少帝上船。顷刻间,厓山被破,陆秀夫自知难以逃脱,将妻儿赶下海去,背着赵昺纵身入海。一些臣工军民见状,纷纷追随其后,竞相跳海,场面颇为悲壮。据《宋史·本纪第四十七》记载:“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睹此情景,太后绝望地投海自尽。张世杰无奈,眼睁睁看着她死去,将遗体掩埋在海边。将士们见张世杰重回战船,大声劝说他弃船登岸,张世杰回答“不必了”,随后登上舵楼,焚香哭祷:“我为赵氏,能做的事都做尽了,一君亡,又立一君,却又亡。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岂非天意?”此时,狂风暴雨,战船倾覆,张世杰坠海溺水而逝。 据《明史·外戚》记载,彼时士卒多溺死,陈公侥幸脱死逃回岸上,“累石支破釜,煮遗粮以疗饥。已而绝粮,同行者闻山有死马,将共烹食之”。陈极度疲惫,不知不觉睡着了,梦中见一白衣人说:“汝慎勿食马肉,今夜有舟来共载也。”他疑信参半,又睡了过去。到了半夜,仿佛听到橹声,一个穿紫衣的人用藤杖触碰了一下他的大腿说,“舟至矣”。他惊醒后,发现自己躺在蒙军的战船上,见到他昔日的统领官。元将时不时命令手下把降卒掷弃海中,已降元的统领悄悄地把他藏匿在艎板下,每天从板隙间给他干粮和水。“居数日,事泄,彷徨不自安。飓风吹舟,盘旋如转轮,久不能进,元将大恐。”统领知道陈公善于巫术,就请他出来。他“仰天叩齿,若指麾鬼神状,风涛顿息”。元将大喜,供给陈公食物和水,船到通州(今江苏南通),放他上了岸。 上述记载如果是真实的,陈公一定具有魔力,可惜的是这种魔力往往荒诞无稽。陈公到底是怎样远离战场回到故里的,至今是个谜。史书的记载,要么是他撒下的弥天大谎,要么是人为的编造,要么是一种巧合——巧合的概率几乎是零,而且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陈公目睹了一个政权分崩离析时的惨烈和血腥,外加个人的屈辱和刻骨铭心的恐惧,令他终身难忘。然而,真实的遭遇似乎难以启齿。 陈公回到故里扬州,又遇上元蒙征兵,他不愿再入军伍,避入盱眙津里镇(今安徽明光津里)定居,以相卜为生。他寿命极长,活到九十九,已近人瑞,颇受当地人尊敬。 王蒙(元末明初)《关山箫寺图轴》(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陈公育有二女,次女嫁朱世珍(小名五四),此男孩系次女第四子(老幺),后来成了洪武大帝——朱元璋。御用文人宋濂颂道:“君子之制行,能感于人固难,而能通于神明为尤难。今当患难危急之时,神假梦寐,挟以升舟,非精诚上通于天,何以致神人之佑至于斯也。举此推之,则积德之深厚,断可信矣。是宜庆钟圣女,诞育皇上,以启亿万年无疆之基,于乎盛哉。”一代文宗宋濂没有读到过亿万年无疆政权的故事,却断言老者由此而为外孙的江山奠定了“亿万年无疆之基”,这一马屁拍得朱元璋心花怒放。但是,陈公或许是当年逃兵,夺路逃回老家;或许被俘虏含辱遣送原籍,这样的真实在文人的笔端化为了神奇。 湖畔老者的期许,出自笔者某个傍晚的虚构。那日,到达津里,车子沿着一条笔直的大路行驶,几乎看不到行人和过往的车辆,传说中的繁华已经褪尽。车子经过的街边立有一个大石碾,老妪正在上面拾掇腌菜。友人对石碾产生兴趣,下车分辨,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依照形制判断,大都为修路建场所用。他的判断得到老妪证实,扫兴上车,继续前行,不一会到了路的尽头,便是连着洪泽湖的七里湖,波光粼粼地横在面前。 在湖边,想象六百八十多年前,陈公与外孙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厓山海战发生在年,陈公的年纪约二十岁左右,依《明史·外戚》可以推测他到了津里镇后才成婚生育;朱元璋出生于年10月,那时陈公年纪约七十岁;故事发生在年,不足十岁的朱元璋与年近八旬的外祖父一同在洪泽湖观赏落日,颇具可能。 这个虚拟的故事,就一定程度而言,要比朱元璋出生的神奇传说更具可能性。现代儿童心理学家告诉人们,暗示可以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他的心灵,就像施了魔法一样。往往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可以说,外祖父的暗示在朱元璋心里播下了种子,激发他一生的追逐,影响他的一辈子。 倪瓒(元末明初)《幽涧寒松图》故宫博物院藏 不靠谱的是宋濂的妄言和朱元璋出生的魔幻,《明史·本纪第一·太祖一》记载:“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明实录·太祖实录》(下简称《明太祖实录》)卷之一也有类似的记载,强调的是朱元璋母亲陈氏怀孕后,梦中得到神授白色药丸,在这位黄冠仙人的诱导下吞食,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室。 友人说,这一记载最早出现在明成祖朱棣撰写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上:“初,皇祖妣淳皇后,梦神馈药如丸,烨烨有光,吞之,既觉异香袭体,遂娠皇考。及诞之夕,有光烛天。”后来,传说越来越广,情节也越发离奇。 “这是儿子神化老子,编造出来的东西。不过,编《明太祖实录》《明史》的文人们还算食人间烟火,陈氏有孕在先,服了神丸,产生奇光异彩,惊动四邻。”我说。 演绎得神乎其神,终究经不起推敲。不过,撇开演绎、野史、民间传说,从官家修的所谓正史看朱元璋的出生,明显有了合乎于生育逻辑的成分,比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第八》记录刘邦的出生要靠谱一些。 其实,在神授药丸给陈氏的记载之前,《明太祖实录》卷之一上还有一段《明史》上没有采用的文字:“其先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其后有徙居句容者,世为大族,人号其里为朱家巷。高祖德祖、曾祖懿祖、祖熙祖,累世积善,隐约田里。宋季时,熙祖始徙家渡淮居泗州。父仁祖,讳世珍,元世又徙居钟离之东乡,勤俭忠厚,人称长者。”说的是朱元璋系远古时代的帝王颛顼、周武王之后,可谓是根正苗红,“累世积善”“勤俭忠厚”,合乎道德的要求,才有神授丸的故事。在给朱元璋披上神秘光环的同时,似乎更多了一些符合古代社会道德要求的合理性。 一边编造出生的神话,一边修坟建冢,形成天地感应的架构,迫使无知的人们产生真实的幻觉,继而形成敬畏。这种套路,一袭数千年,朱元璋谙于此道,大肆追封自己的高祖、曾祖、祖父、父母,外祖父——陈公自然也在其列,被追封为扬王,修建陵墓。 陪同的当地学者许先生说:“扬王墓离我们不远,可以去看看。乾隆《盱眙县志》上有过记载,墓西是七里湖,西北靠牧羊山,东北有木场河与淮河相通。遗迹尚存。” 车子离开镇子,不一会拐入山路,两旁建有不少的坟茔,散落着祭奠亡灵的遗物,一片凌乱。下车沿小径而行,至终端,眼前忽然开朗,脚下是一片开阔的农田。友人说:“古人真会找地方建阴宅。” 曾经的扬王墓,坟冢封土呈圆丘状,高约三十米,占地约七百平方米,墓前神道、碑刻、石雕等一应俱全。如今一片荒芜,也不知谁家在墓冢上种了油菜,又疏于料理,杂草相间。 倪瓒(元末明初)《古木竹石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友人拿出手机,设置到指南针,对大伙儿说:“我们来的山道,不是神道。神道应该在下面的农田中,南北走向,隐约可辨,蛮宽敞的。想必当年修得颇具规模。” 大伙儿细瞅,果然在农田中有一条笔直的田埂路。 “这么说,我们站在了坟顶上。失敬,失敬了。”友人嬉笑着说。许先生介绍,墓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石刻残件埋在地里。“现在政府想着修复,可是财政上还没有顾到。” “挂个牌子,说是朱元璋外公的墓。”身旁有人提议。 “先挂个牌子也行。”许先生认真地回答道。 明光还流传着不少关于朱元璋出生的传说,许先生建议不妨去赵府附近的跃龙岗,他认为那里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后来,我读到了他主编的《明光出了个朱元璋》,收录的文章详细讲述了朱元璋出生地在明光的观点,他和他的同伴们认为史籍中所说的钟离东乡,就是盱眙灵迹乡或太平乡。明中期,泗州盱眙的地方官勒石立碑,确定那里为朱元璋出生地。民国时期,盱眙县的灵迹等乡划归安徽嘉山管辖。年,嘉山撤县,设立明光市。 高个儿的许先生肯定地说:“朱元璋出生地就在今天的明光街道办事处赵府村。除了学术性的研究认证,还有传说,其他地方没。” 此时,天色阴沉,车子进入赵府村,远远看见黄瓦红墙的仿古建筑立在前面,正门的上方有“跃龙岗”三个字,扒着门缝朝里张望,空空荡荡。 “原来只是一道围墙。” “大概是财政上的问题,加上对朱元璋出生地一直有争议,只能弄成现在的样子。”有人解释。 友人提议在门前留个影,也算是到此一游。 在这里,还有其他相关的传说,许先生建议去走走看看:“不枉这一趟。” 天马上要落雨,友人打起退堂鼓。 “不碍事。坐在车里,走马观花。”许先生很执着。 不过,一行人还是在一个叫作尿布滩的地方下了车,说是去找一种当地特有的植物,它的刺倒着往下生长,相传是为了不刺破朱元璋的母亲陈氏的手,便于她晾晒尿布。同去的人果然在杂草间找到一株,由于过于细小,刺的朝向分辨起来有些吃力。 这时,下起了大雨,一行人都淋成了落汤鸡。 赶紧回车里,友人的手机不时作响,有人在那头扯着嗓子催我们一行去开饭。于是,小车径直驶到县城边一家不大的餐馆门前。 吴镇(元)《芦滩钓艇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已有人候着,寒暄之后,进入一个挺大的包房,中间摆放一张足可供三十人就餐的大圆桌,铺设着抢眼的红桌布,正中间放着一大盆人造绢花,桌边已聚了不少人,交谈甚欢。友人称坐在主宾席上的那位为老村长。老村长没有传统概念中的老农模样,有点富态,脸色红润,乐呵呵地说:“村长没了,只剩下老了。这才从牢里出来。” 友人介绍:“他曾是这里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办公司、搞土地开发。村子富了,却被人告了,下了狱,才出来。这是乡亲们为他洗尘,被我们赶上了。” 入席之后,老村长说:“听说你们来,也就没让他们搞什么海鲜,吃这块特色。大城市来的喜欢。”有人表示海鲜也预备了,澳龙。今晚明光没有几只,最大的就留给了我们。 老村长笑悠悠地说:“吹吧!” “你在村民中有威望,他们都敬你。”友人拍着老村长的肩膀说。 老村长大笑:“就冲这点也不觉得冤,值了。满上,喝一个。” 酒醇厚,上了年头,入口后有一线暖流入胃里的感觉,知道是好酒。邻座的壮汉说:“这酒是用绿豆酿制的,本地一大特色。” “好酒!” “哈,这是酒厂地窖里的原浆,外面没几个人能喝上。” 席间,有人说这酒与朱元璋有关,是他干妈上南京带去的,朱元璋赐的名。 “恐怕是传说。”我说。 壮汉答道:“当然无从考证。” 夹起一块色泽金黄的豆饼,在脆爽间尝到了糯软,后者来自烩入滑嫩肉片时沾在上面的浆汁。邻座告诉我,脆饼子用绿豆做成。他让我再尝尝椒盐的那道,豆香扑鼻,酥脆可口。邻座颇自豪,说这菜清热解毒、利尿护肾、富含钙质和维生素。 “这不是绿豆的功效吗?”我问。 “原料有这些功能,做成菜自然也有。最关键的,我们这里的绿豆好,是贡品!” “这也与朱元璋有关?” “对喽。这里的贡品,大都与他老人家有关。”远处有大声插话的。 吴镇(元代)《渔父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于是,整个酒桌上的话题转到了朱元璋身上。老村长说:“钟离东乡人,是史书上写的。钟离就是凤阳,凤阳那时管着明光、盱眙,好多地方。关键是东乡在哪儿呢?” 有人说:“我到蒙城探亲,上年纪的人都称我们明光人为东乡人。” “明光这块,太多的传说与朱元璋的出生连着,这不会是空穴来风吧?”有人问我。对此,我没有研究,也只能敷衍着。 友人帮着解围:“听说已有定论,你们这里还坚持原来的观点。不知哪一天,有什么新史料或考古发现,一切就结了。”一桌人也不再说朱元璋。杂七杂八地闲聊了一会,酒足饭饱,自行散去。 问友人,没见到澳龙?友人回复,说笑而已。 新媒体编辑:李凌俊 图片来源:资料图 ·文学报40周年·订阅有礼 ??订阅年全年报纸,截图发公号后台,随机赠送40周年文创一份。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iyangshizx.com/hyfz/128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