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段时间优优陆续给大家推荐的多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都是产自东北黑土地的东北大米,今天要跟大家说的兴化大米,就是南方大米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兴化大米,产自江苏省兴化市,也是非常出名的“鱼米之乡”。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兴化大米的优秀品质。兴化大米煮成的米饭,香味持久,颗粒分明,放凉后也不会变硬。

兴化地处江淮之间,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腹部,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境内地势低平,河沟纵横、湖泊众多、水网密集,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稻米品质不仅取决于水稻遗传特性,而且与水稻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具有密切的关系,兴化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造就了兴化大米优异的品质。

兴化市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兴化先祖已由原始的“刀耕火种”、“作陶而耕”发展到“锄耕”农业阶段。林湖乡影山头遗址、南荡遗址文化层中发现的炭化稻米表明,兴化先民在距今年以前已选择有利地形围堤筑塘,拒咸蓄淡,从事人工栽培水稻,其稻作农业一直延续至今。兴化地区出土的炭化稻米及兴化先民使用的石、骨等生产劳动工具表明了兴化悠久的农耕历史。兴化农业经历了原始生荒栽培到熟荒耕作及水稻良种选育的渐进过程。

古时兴化为古海陵县的中、北部,《汉书枚(méi)乘传·谏吴王濞(bì)书》曰:“转粟(sù)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晋·左思《吴都赋》之“觇(chān)东山之府,则瑰宝溢目,观海陵之仓,则红粟流衍(yǎn)”。《隋书》中之“海陵盛产桃花米”以及唐骆宾王《徐敬业讨武曌(zhào)檄(xí)》之“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等历史文献都表明今兴化一带种植稻谷历史悠久,产量、品质优良。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江淮地区农耕经济加速发展。常丰堰建成后,堰西之地(今兴化一带)皆成耕地,由于农耕规模和劳动力规模的形成,公元年吾邑得以建县。

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西溪盐官范仲淹建捍海堰,堤西逐步改为沤(ōu)田,种植水稻。公元年,宋真宗将占城稻三万斛(hú)分发江淮推广种植,兴化水稻种植得以大面积推广,产量骤增。

明代,兴化渐为江淮产粮大县,“遍野盈绿池,泥瓮填室间”成为当时兴化大米面积广、产量多真实的写照。明代高谷在昭阳十景《东皋霁(jì)雨》中写道:“积雨如膏土脉滋,春来民事颇相宜”,“宿麦渐看青遍野,新秧初见绿盈池”。清郑板桥诗中有“龙舌津边梗稻黄”,“一经烟云蒸日出,满船新绿买秧归”,“共说今年秋稼好,碧湖红稻鲤鱼肥”,“荇(xìng)叶菱丝满稻田”等句。从文献方志及文人诗文的记述中,可以理清兴化大米的“传承系谱”。

历史上的兴化大米得以声名远扬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品种多、品质好、种植面积大。《兴化县志·明嘉靖胡志·货物之品》上载,兴化“梗稻36种,糯稻8种,粟2种”。《兴化县志·明万历志、康熙志、咸丰志·物产》均载,兴化有早、中、晚熟稻若干种。明万历十九年所修的《欧志》中载:“诸国之品,则稻有多种,沤田产品上佳,粒饱香浓,多为贡品”。

现存最早的明嘉靖三十八年《胡志》载,明初全县原额田亩,屯田亩,草场亩,额征粮石。清乾隆十八年(年)始,安丰东筑一圩,后东隅(yú)踵(zhǒng)行之,时“本邑皆水田,止宜种稻”。清道光年间,被誉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兴化知县任上,兴水利,筑堤保坝,农业丰收,百姓感其功德,称丰收之稻为“魏公稻”。清咸丰三年修的《梁志》中所附兴化熟田《全境图》上标定的区域,比现有的水稻种植面积还大。民国八年(年),《江苏省实业厅视察报告书》记载:“兴化全境农产品,以稻为大宗”。

年,兴化大米获中国国际粮油展金奖。

年10月,“兴化大米”荣获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

年8月31日,兴化大米被批准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兴化大米稻谷金黄、晶莹透亮、腹白小、硬质粒多、米粒饱满、柔软油润、口感特佳。大米晶莹透亮,粒型适中。大米蒸煮时,饭粒完整,米饭柔软油润,浓香持久,米饭冷后不硬且有粘性。

我们希望通过个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能够为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iyangshizx.com/hyfz/167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