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播:上期节目我们一同鉴赏了我市明清书画馆内的珍品书法作品,本期节目我们将继续穿越明清,沉浸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驰骋于流光溢彩的画中世界,受其教育,为其陶醉。 解说: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而这之前还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明清时期的绘画流派更是不胜枚举,各领风骚。 解说:馆内的这幅《芦雁图》就是明代典型的以花鸟为题材的水墨画。明代绘画强调抒写主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这幅《卢雁图》亦是如此。 解说+字幕:《芦雁图》,明中期作品,作者张嗣云,画史无载。画中跋言介绍,名应鳌,工画,尤精翎毛草虫。此作品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同期:海阳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高京平 他用简单的几笔画了河堤的坡和岩石下面是寒水这个角画的一个残败的荷花还有飘零的芦苇你看它芦苇的芦花非常的松散非常的生动画的意境就是秋天的意境再看下面的这个芦雁挺胸仰头鸣叫的一只芦雁上面一只盘旋飞翔的芦雁它这两只的芦雁的眼睛是相对的一静一动栩栩如生非常生动 解说:评赏一幅好的国画作品,首先要看的是气韵。《芦雁图》气韵生动、质朴,在展现无限生命力的同时又散发出一种亲切感,而这,就是好画。当然,好画还要兼备笔墨技法、意境以及风格。这幅《芦雁图》在绘画方式上采用的是大写意的手法,空中飞翔的这只芦雁,大笔泼墨,只几笔就挥就的羽毛,刚劲有力、气势不凡,而河堤上的这只芦雁则用到的是极其细腻的笔墨技法。 同期:海阳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高京平 你看芦雁的画法下面的这支芦雁在这叫的时候一叫的时候胸部是凹进去的咱经常看到养的这个鸭子和鹅鸣叫的时候前胸是凹进去的你看他都画出来了 解说:一江寒水之上,残败的荷花、飘零的芦苇,这满卷的荒凉与两只嬉戏觅食、两情相悦的大雁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意境让人不免心生几多联想。 同期:海阳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高京平 你看秋天残荷败柳虽然不是柳是芦苇寒水就是社会非常(阴暗)画家对这个社会非常不满的心情并且很向往一个安静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一个心情他才画出的这幅画所以说通过这幅画就能看出当时作者画这幅画他的用意他的心里所想的东西都表露在这幅画上 解说:这幅《芦雁图》可谓我市明清书画馆内的国宝级藏品,可说起它的收藏经历,还真是曲折。 同期:海阳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高京平 这幅画是六几年博物馆当时还没有博物馆就是文物所同事下去收藏从留格乡镇收上来的当时这幅画保存的非常不好因为在民间在房间经过了烟熏火燎它这个颜色画面基本上就看不清楚了(后来)结果我们就拿到北京荣宝斋裱画店去到了之后经过了几次的药水清洗才把这幅画清洗到这个水平可以说现在这样的画只有故宫博物院能看到这样的佳作在一个基层博物馆看到这样的作品是非常不容易的 解说:“苍天无情人有情,彩霞岂能埋荒井?休言女子非英物,艺满时空永葆名。”诗中所提到的女子正是这幅《白鹭图》的作者——缪素筠。 解说+字幕:缪素筠,清女。名嘉惠,云南昆明人,工翎毛、花卉,秀逸清雅,小楷亦楚楚合格。光绪中叶,被选送入宫,成为慈禧的代笔画家。 解说:据馆内的工作人员考证,这幅《白鹭图》应该是缪素筠晚年的作品,其工笔造诣虽不及盛年时期,但白鹭羽毛丰富的渲染层次以及花卉细腻逼真的入笔勾画,都向我们透露着作者高超的绘画技艺。 同期:海阳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高京平 她的工笔画画的非常好写的一手小楷字写的非常漂亮画画的非常精细特别是这些花草鸟虫一些精细的地方你比如鸟的羽毛花的花蕊她这些细作的地方画的非常栩栩如生吧为慈禧代笔的不少的作品当时慈禧经常赏赐大臣一些作品缪素筠画出来以后她落上款意思就是她(慈禧)画的其实实际不是慈禧画的是宫廷一些画家给她代笔画的 解说:缪素筠一生坎坷,早年随丈夫到四川做官。丈夫去世后,靠卖画为生。之后,清朝廷要一个为慈禧代笔的画家,她被四川选送入宫,成为了慈禧代笔的画画人,一直到慈禧去世,她又被排挤出宫,最后流落在北京街头卖画至死。 配音画面5秒(用“海阳李氏四道”作品等) 解说:一笔一画、一晕一染,水墨丹青的画中世界,勾勒出的是一段段令人魂牵梦绕的故事,诉说着的则是一段段或凄美或浪漫的似水流年。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iyangshizx.com/hyxw/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