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自全球疫情及俄乌冲突爆发后,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了全球各国都十分重视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口粮安全更是重中之重。 口粮主要是两大类:一是小麦,二是大米。 但曾几何时,红薯及高粱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甚至一段时期,红薯及高粱一直被当为主食来食用的。 红薯不仅口感好,而且饱腹感也强,更重要的是亩产能达到多斤。而高粱虽然亩产没有红薯这么高,但抗旱抗涝能力较强,对土质要求也不高,耕种容易,而且高粱米、高粱面也曾是餐桌上的主食。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薯与高粱在餐桌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最终也没能成为主粮。 那么,它们为啥没能成为主粮呢?首先拿红薯来说,虽然味道不错,香甜软糯,但是如果天天吃,就会觉得太过甜腻,而且胃里会感到不舒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烧心”。 其次,红薯虽然亩产高,也适宜种植,但是红薯含水量比较高,消化快,热量持续时间较短,不适合长期作为主粮食用。 第三则是红薯不易保存,虽然过去有的地方会挖红薯窖,家里保存还行,全国大批量的保存并不现实。如果想要妥善保存,那么就需要把它切片把水量晾干,但是工序繁琐,于是最终也就没能被主粮化。 那么高粱呢? 高粱最早是在非洲种植,后来传到了埃及和印度,再后来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高粱主要有3种用途:一是食用,二是酿酒,三是用作饲料。而现在食用越来越少了,只剩下后两种用途。 高粱为啥也没能成为主粮呢?主要是高粱的口感相对较差,虽然其营养成分也不低,但是吃起来并不太顺口,随着食用面粉及大米的越来越多,高粱也就从曾经餐桌上的“宾客”退居二线了。 随着饮食习惯的发展,我国渐渐开始以大米和小麦为主粮,并且形成了“南米北面”的格局。 南米北面主要是和气候与南北农业生产结构不同而形成的。 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多雨,湿度较大,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地大多种植喜高温多雨的水稻作物。而北方则干燥少雨,气温偏低,耕地多为旱地,这种气候适宜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渐渐就形成了“南米北面”的格局。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虽然是“南米北面”,但并不绝对,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种植的大米就非常出名,其品质也十分优质。 东北种植的大米多为粳米,米短而圆,而南方种植的大米多为籼稻,米粒修长,二者最大的不同倒不是在形状上,而是在淀粉含量上。众所周知,黑土地一直被看作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因为土质肥沃,“肥得流油”,因此异常珍贵。而当前全球也仅剩下3块黑土地:一块位于乌克兰的大平原上,一块位于美国的密西西比平原上,而另一块就位于我国著名的东北平原上。 东北平原总面积约为35万平方公里,而黑土地的面积约有17万平方公里,且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山水环绕,有众多河流汇集,水源十分丰富。 也正是这块天然的种植佳地使得东北成为了我国妥妥的大粮仓,对我国的粮食产量贡献功不可没。 正是凭借着优越的地理条件,东北产出的大米颗粒都非常饱满,而且大米里的淀粉含量很高,制成米饭后口感软糯香甜,备受国人喜爱。 随着全球对粮食尤其是口粮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粮食安全已被提升至重要的战略层面,相信在今年即将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粮食安全仍将被重点提及。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iyangshizx.com/hyxx/167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