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夼村地处海阳北部山区,是个典型的“北山村”过去,由于这里山多水少,自然条件差,交通偏僻闭塞,群众思想封闭保守,看山愁山,看水愁水,“北山村”一直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玉米制种的第一年,姜学全身心扑到田间地头,从耕地、间播到清苗,从除草、抽穗、授粉、到收获,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秋收后,50亩试验田的玉米制种不仅全部通过种子站的质量验收,而且还创下了全市每亩单产之最!

在扩大经营增加收益的同时,姜学对农作物种植和繁育技术总是孜孜以求,通过试验种植,掌握了国家农牧渔业部玉米品种项目区域试验技术,而且也使农科所的科研开发和综合经营实力大大增强

有人给他算了一笔帐,海阳市15天天气预报当村支书这些年,仅工资他就要少拿10多万元群众看在眼里,明在心里,打心眼里佩服这位村支书但也有人说姜学“傻”,可他说:“当干部,就要时时不怕吃亏!是党员,就要事事想着群众!”

2007年10月,由姜学牵头研发的高产优质白玉米杂交种“海玉1号”,正式通过了山东省和烟台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填补了海阳市无育玉米杂交种的历史空白,并被烟台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为三等奖,推广种植面积10万余亩,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尤其令人自豪的是,通过几年的农作物制种实践,姜学不仅熟练地掌握了玉米等农作物制种的技术要领,而且还培养出了20多名农业生产和制种技术骨干,奠定了科烟台海阳市邮编技兴农致富的人员队伍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第一步在姜学和村民的用心努力和积极争取下,县农业局给松树夼村的玉米制种计划面积逐年增加,100亩、200亩……一直到1000亩,达到单村制种面积之最,实验项目也由单一的玉米逐步扩大到花生、小麦、大豆、白菜、萝卜等诸多品种,全村群众的人均收入因制种业稳步增长

一个偶然机会姜学听说县农业局正在确定明年玉米制种计划,干过多年生产技术员的他眼前顿时一亮,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磨劲和真诚,姜学得到了50亩的试验田

海阳市首家农科所

胶东在线网7月3日讯(记者 李婷婷)在海阳市郭城镇松树夼村只要有人提起姜学书记,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姜支书是好样的!”

整村容 修海阳市邮编村路

姜学书记带头研制的高产优质白玉米杂交种“海玉1号”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姜学带领群众投入150余万元,硬化乡村路、山田路15公里,使全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成为海阳市北部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1990年,已到不惑之年的姜学借助已经成熟的农作物制种成套管理技术,带领群众注册了海阳市首家农科所,充分利用本村农作物制种的技术优势,这一年,松树夼村仅农作物制种一项,户均增加收入1500余元,村集体收入达15万余元

目前,松树夼村农科所已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技术服务经济组织,拥有玉米、花生、小麦等制种基地4000余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100余万元,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山东省海阳市房价的龙头

这位干了三十多年的村书记,把一个贫困落后的山区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1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余万元,群众人均纯收入12200余元,成为海阳北部山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一颗明星

姜学书记熟练地掌握了玉米种植的技术要领

在当上村支书的第二年,他就建立健全了村民主议事、集体决策制度,凡事都是村“两委”提出、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无论是土地承包、修路、生产经营,还是批建房基、救助款发放,只要两委、村民代表不同意的事,他从来都不任意而为,只要两委、村民代表议定的事,他都全力以行

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富路上,姜学凭着敢闯敢试的拼劲和能打能干的韧劲,硬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在村庄治理上,他秉持着“不管什么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事,群众就讲一个‘公’字;不管什么好处,群众就怕一个‘私’字,什么事都要一碗水端平

勇得50亩试验田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名医院
郑州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iyangshizx.com/hymt/1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