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山东省-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有关要求和我省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安排部署,省政府责成省环保厅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山东省-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二期(-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二期行动计划》)。为增强《二期行动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决定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对《二期行动计划》提出修改建议。 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通过电子邮件:guihua sdaep. 附件2:征求意见表下载山东省环境保护厅 年3月8日 附件1山东省-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二期(-年)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年3月 目录 一、《一期行动计划》进展 (一)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二)大气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持续推进 (四)空气质量逐年改善的约束性机制稳定发力 二、《二期行动计划》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二)主要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工业污染综合治理 (三)扬尘污染综合整治 (四)机动车船排气污染控制 (五)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四、保障体系 (一)完善大环保格局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三)理顺环境政策体系 (四)健全科技支撑体系 (五)完善行政监管体系 (六)健全环境文化体系 一、《一期行动计划》进展 自年实施《山东省-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及《一期(-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一期行动计划》)以来,全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环境保护部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调结构、促管理、搞绿化”三 篇文章,科学务实、积极作为,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全面开展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的指导意见》,配套出台绩效审核和奖励办法。截至年底,全省分别有41台燃煤机组(装机容量万千瓦)、3台燃煤锅炉达到燃气机组、锅炉排放水平。扎实推进“外电入鲁”。年以来,全省累计接纳省外来电.6亿千瓦时,锡盟至济南、榆横至潍坊、上海庙至临沂三条特高压输电工程均已开工建设。加快新能源开发应用。截至年底,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比重为11.5%。发布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倒逼污染行业转型升级。年以来,累计关停小火电.9万千瓦,淘汰炼铁产能.4万吨、炼钢产能 万吨、焦炭万吨、燃煤小锅炉台(共计蒸吨)。印发实施《山东省清理整顿环保违规建设项目工作方案》,分类分批对个环保违规建设项目进行整改,截至年底,已有个项目完成整改,完成率为39%。 (二)大气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工业污染综合治理。截至年底,我省列入国家《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治污项目全部建成,列入我省《一期行动计划》的治污项目完成个、完成率99.5%,减排二氧化硫19万吨、氮氧化物23万吨, 全省脱硝机组装机容量占比达86.2%,脱硝水泥产能占比达91.9%。开展冬季水泥错峰生产,应实施错峰生产的66家水泥企业条生产线中,已有63家企业落实了错峰生产要求,对擅自恢复生产的3家企业,责令停止生产。扬尘污染综合整治。以施工工地和渣土运输车辆为重点,加强城市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建立了调度通报制度,不定期组织检查、暗访,及时曝光问题工地。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在建工地扬尘治理措施落实率达到99%以上,渣土运输车密闭化率达97.4%,主次干道机扫率达83.9%,洒水率达86.5%。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顺利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截至年底,全省共淘汰黄标车.5万辆,其中年底前注册的营运黄标车9.9万辆,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任务。按时完成油品升级工作。自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V车用汽、柴油。省政府有关部门持续开展成品油质量 检查和加油站清理整顿,有效保障了车用油品质量。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出台《关于山东省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截至年底,覆盖全省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已初步建立,17个设区市共设立一级环境监管网格17个,县级人民政府(含市直开发区管委会)共设立二级网格个。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签订了省会城市群环境执法联动协议,围绕协同治污、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三大机制,统一执法原则、完善执法制度、细化执法内容。组织开展了联动执法行动,有力地推动了省会城市群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三)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持续推进 年,全省共普查裸露土地万平方米,完成绿化万平方米,占总数的94.3%。截至年底,全省城市和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37.1%,绿化覆盖率41.9%,同比均增长0.3个百分点。全省大力开展城乡造林绿化工作建设,年增绿化面积万亩以上。 (四)空气质量逐年改善的约束性机制稳定发力 一是信息公开。每月公布17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改善幅度排名,每月公开全省大气污染源达标情况和环保监管情况。二是生态补偿。出台《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省市两级每季度结算生态补偿资金并向社会公布。年以来,省级财政累计发放补偿资金3.46亿元,有关市上缴.5万元。年1月1日起,将生态补偿资金系数由20万元/(微克/立方米)调整为40万元/(微克/立方米)。三是项目限批。对空气质量连续三个月同比恶化的区域,实行涉气建设项目限批。年以来,先后19次对相关区域实行限批,推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四是干部考核。省委组织部将PM2.5浓度现状及改善率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五是责任追究。建立了政法机关服务保障环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移送环境违法违纪案件机制,环保、公安部门实行联勤联动执法。年以来,全省环保系统共对起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处罚,向公安机关移送环境违法犯罪案件起;全省公安机关共侦办污染环境刑事案件起,抓获犯罪嫌疑人人,查处治安案件起,治安拘留人。在全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整体呈现改善趋势。年,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45μg/m3、41μg/m3、76μg/m3、μg/m3,较年分别下降36.6%、14.6%、22.4%和18.1%;良好天数为.9天,良好率为51.2%,比年增加36.5天; 重污染天数为29.9天,比年减少31天。 我省大气污染防治《一期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但环境空气质量距群众期盼仍然有很大差距,燃煤、工业、扬尘、机动车等污染治理程度不同地存在薄弱环节,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不高。能源结构依然偏重,全省煤炭消费量仍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达到3.95亿吨,尚未出现“不增反降”的拐点,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仍高达79.9%。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仅18.7%。煤炭开采、装卸、运输、销售、使用等各环节管控体系尚未建立。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地区煤炭散烧比较普遍,散煤燃烧后未经处理低空排放,污染十分严重。二是污染治理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工业企业超标排放时有发生。全省仍有部分热电机组和燃煤供热锅炉尚未配套脱硝设施。玻璃、焦化、建陶、钢铁等行业受脱硝技术瓶颈制约,脱硝设施配套进展缓慢。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处于起步阶段。在污染源调查、标准和能力建设、治理技术研究运用等方面基础薄弱。我省石油炼化、有机化工等行业企业数量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巨大。新型污染物防治缺乏有效手段。近年来,公众对重金属、苯并(a)芘、二噁英、消耗臭氧层物质、氨等新型污染物的白斑病治疗头部白癜风的有效偏方
|